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国科技界评论马斯克脑机接口秀:魔幻、科幻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按照他们公司的宣传,Neuralink?的目的是实现人机共生。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说,未来人人都可以在脑部植入一个芯片,“解决从记忆力丧失到听力丧失、失明、瘫痪、抑郁、失眠、极度疼

按照他们公司的宣传,Neuralink?的目的是实现人机共生。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说,未来人人都可以在脑部植入一个芯片,“解决从记忆力丧失到听力丧失、失明、瘫痪、抑郁、失眠、极度疼痛、焦虑、成瘾、中风、脑部损害等一系列问题”。

图?|?马斯克提及的未来可以治疗的疾病(来源:Neuralink?发布会)

但从发布会的简单展示看,Neuralink?目前只是读取猪的脑电波,并预测其动作,与脑部疾病治疗离得似乎有点远。是马斯克在说大话吗?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解读发布会上的演示?

“从工程学来看,这算是一个进步;但从技术角度看,他们展示的所有技术都是早就已经存在的,并没有特别新的东西。”杜克大学研究员刘冰对?DeepTech?如此评价。

刘冰认为,这场发布会没有提供特别的新知识、没有展示全新技术,因此马斯克也算不上夸大其词。“他们有钱,可以在各方面有投入,将来会做好。”?刘冰的研究方向是植入式脑机接口和计算神经科学。

而从事脑机接口研究的柔灵科技公司创始人孙瑜则认为,马斯克所展示的,是把一项既有的技术给产品化,让它跟消费者、跟普通的受众之间贴得更近,“让它变得更像是我可以用的东西,让它有点人性化,而不是冷冰冰的一个机器,或者是冷冰冰的一个电极。”

应用:离我们是远还是近

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李骁健博士介绍说,早先美国国防部资助的一个项目提出了?“脑控机械臂”?的需求,期望以脑机结合的手段帮助战争中那些?“缺胳膊少腿”?的伤兵。借助于脑机接口和机械臂,让他们能实现生活自理。正因如此,脑控机械臂迄今依然是一个研究热点,大家认为商用前景比较好。

然后才延伸到类似癫痫这类难一些的疾病。“早期做的这类电极要扎得比较深,是一根细细的棍子,戳进大脑深处(DBS,即深度脑刺激疗法)。”

身为教授级高工的李骁健博士对这项技术有着自己的理解,“马斯克展示的这种电极不会扎得这么深,而就是刺在大脑皮层上,它最直接的用途,就是运动控制。所以我觉得,下次他再演示,也就只能演示病人控制机械手来抓东西吃。”

图?|?2012?年首次人控机械臂进食(来源:Brown?University)

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商业公司尝试在盲人的视觉皮层做电极植入,期望让盲人获得视觉感应,目前的进展是可以让盲人看到一些光亮,还远不能跟人的真实视觉相比较。

至于马斯克所阐述的这项技术的其他一系列应用,则都要牵扯到机器与大脑之间的解码与互动。

关于这次马斯克所展示的对于脑电波所发指令的解码,北师大珠海校区认知神经工效研究中心的李征研究员给?DeepTech?做了解读:“如果不考虑精度的话,对于脑电波的解码09?年就有人做了,而且刚好是我之前实验室的一个师兄做的。我看了马斯克他们那个视频,一些变量的确精度是挺高的,不过他们选择的这部分解码比较容易,如果你用聪明一点的机器,就可以非常好地解码、预测曲线。”

李征曾经在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做博士后,其导师?Miguel?A.?L.?Nicolelis?与?Neuralink?联合创始人?Max?Hodak?同期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

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麻醉系的黄梓芮博士也表示了同样观点:目前的芯片植入主要针对运动皮层,而运动皮层信号的解码技术早已实现,不是难点,一般算法或机器学习都可以搞定。

“相反,如果这次发布会涉及解码人类语言,决策或意识内容,那么一定需要神经解码的技术进步,希望?Neuralink?的更高版本可以实现。长期来看,我觉得针对?Neuralink?所获得的数据,需要结合神经科学和机器学习两方面的知识。从?Neuralink?团队的人员配置上也可以看出,除了研究机器人、机器学习算法的,还有研究神经科学背景的。毕竟?Neuralink?与人脑打交道,缺少神经科学的知识,机器学习也可能会走弯路。”

李征认为,马斯克对于这个项目的诸多美好设想,目前的限制不是硬件,而是神经科学知识。“我们对一些疾病了解还不够深,所以即使他们今天已经做好了植入系统的硬件、软件和?FDA?的许可,还是不能解决上面列出的大部分问题——或许能解决一两个,其他的都要等着神经科学或者其他方面的研究到位才能做到。能解决的只有一两个,瘫痪者的光标控制的确现在能做;其次是人工视觉或者人工听觉,可以做初步系统。”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网址: http://www.zgkjxx.cn/zonghexinwen/2020/0907/795.html



上一篇:【物流】特别推荐:中国物流科技行业数据报告
下一篇:2020中国智能产业论坛聚焦AI和云计算

中国科技信息投稿 | 中国科技信息编辑部| 中国科技信息版面费 | 中国科技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