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时政热点:科技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科技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十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科技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十三五’以来,重大科研项目推进有序,科技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一定成效。”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表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将建立4个支撑体系,部署六大任务,推动国家设立一批科技项目。

“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投入不断增多

科技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贯穿于污染防治全过程,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多,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100亿元。”邹首民说。

目前,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按照“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三步走战略,已完成“十三五”任务部署,在努力做好专项验收前各项准备工作。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现已完成既定研究任务,正在组织验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一期项目实施顺利。

邹首民说,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可达性更强、经济可行性更加合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比如,重污染天气预报,通过科技攻关,污染过程预报的准确率接近100%,污染级别的预报准确率接近80%,预报的时长由以前的3—7天,扩展到目前的10天。“预报预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使各地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减少污染物的累积起点,降低污染峰值。”邹首民说。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目前,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比如,水环境领域,形成了重点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系统与应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与利用等八大标志性成果;大气环境领域,建立了大气重污染成因定量化、精细化解析技术方法,构建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

当前,污染治理技术需求旺盛,如何指导地方和企业做好技术选择?“随着环境治理深入,技术作用日益凸显,以前靠管理很容易实现的管理目标,现在要想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关键还是要依靠科技。”邹首民表示,从2007年开始,生态环境部每年结合当年环境治理技术需求热点,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选择环境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的成熟技术,目前已经发布了共1173项。

去年7月,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个平台类似于一个技术大超市,主要开展技术评估、技术筛选、技术孵化等核心任务,目前已经汇集了45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邹首民说。

“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将建立4个支撑体系、部署六大任务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处于攻坚期、关键期、窗口期,如何继续发挥好生态环境科技的支撑作用?

邹首民表示,为了强化科技支撑“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部已启动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任务的凝练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初步的思路和框架。具体来说,就是要面向世界环境科技前沿、面向环境管理需求、面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际问题,建立4个支撑体系,部署六大主要任务,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4个支撑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技术支撑体系、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的技术支撑体系等。六大主要任务包括开展环境问题成因机理以及时空和内在演变规律等前沿基础研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监测、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等。

本报记者 寇江泽

文章来源:

[声明]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会马上处理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中公时事政治

(责任编辑:李茜)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网址: http://www.zgkjxx.cn/zonghexinwen/2020/0729/497.html



上一篇:打造“科普之翼” 助力科技腾飞 —中国电机工
下一篇:华安基金:看好中国科技成长核心资产的未来表现

中国科技信息投稿 | 中国科技信息编辑部| 中国科技信息版面费 | 中国科技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