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智能科学家 ——科技信息创新引领的下一代科(4)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通过研究科技信息引领的智能科学家,构建科研假设的自主形成能力、实验自动验证能力和实验数据智能分析能力,上述自主科研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瓶颈、

通过研究科技信息引领的智能科学家,构建科研假设的自主形成能力、实验自动验证能力和实验数据智能分析能力,上述自主科研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瓶颈、能力瓶颈和经验瓶颈可以有效解决。①在科研假设形成过程中,科技信息记录了科学家对科研假设空间的探索过程、结果呈现和规律刻画,通过充分抽取、分析、整合海量科技信息中的科研假设空间知识,并建模科研假设空间的整体结构规律,智能科学家可以建立科研空间的高效、无偏、全面搜索算法,自主发现高价值科研假设。②在实验验证方面,科技信息中包含了海量〈科研假设,实验方案〉信息,通过因子化拆解科研假设和实验方案,并建立假设因子和实验方案之间的对应关系,智能科学家可以构建高效的实验方案规划算法,自动形成全面、有效的实验方案;同时通过构建自动化、智能化实验装备与平台,自动执行实验方案,智能科学家可以从大量重复性科研活动中解放高价值人力。③在实验结果分析方面,通过挖掘科技信息中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分析模式,以及〈数据,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形成数据到结论之间的复杂因果网络,智能科学家可以多维度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并对错误进行高效溯因,最终形成准确、可靠、全面的科学知识结论。

随着科研活动的爆炸性增长,以及科学领域的进一步细化发展,单纯依靠科学家人力投入为核心的科研创新模式已然遇到信息瓶颈、知识瓶颈、能力瓶颈、经验瓶颈和劳动力瓶颈,当前正是科研范式变革的节点所在。科技信息是已有科技活动的记录、呈现与具象。作为科技信息创新引领的新一代科研范式,智能科学家将基于科技信息对未知科学知识空间进行全面建模、精准探索和高效验证,并建立科研活动的深层规律和整体模式,从而突破当前科研范式的瓶颈,实现科学研究过程的彻底革新。

3智能科学家发展之路

智能科学家不是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纵深研究,而需要科技信息、人工智能、计算机、自动控制、机械工程及各专业学科领域统筹发力、持续投入才能实现。在构建全领域智能科学家的道路上,依据其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将不同专业领域与智能化技术深入结合才能形成合力。

在科学机理探索研究中,需将信息技术与领域科学研究结合,大力发展知识表示与组织、信息抽取、知识图谱构建、知识检索等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工程核心技术,实现对领域科学知识的精准刻画与建模。在科研过程智能化的研究中,需综合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与领域学科深度结合,大力发展多模态信息融合、知识理解、知识推理、自然语言理解、因果关联分析、跨模态内容理解、任务规划等多领域关键技术,针对重点学科领域逐步开展实验装备、实验平台、实验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研究,实现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精准刻画与重建,形成自动化、智能化的科学研究验证能力。在科研环境智能化建设方面,需大力发展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问答、跨模态信息检索、多模态内容组织与生成、个性化精准推荐等关键技术,有序开展通用科研协作平台的智能化建设,实现科研人员与科研环境的有机协同,形成以人为本、人机共生的科研生态。

综上,应急时代之所需,全局统筹动员,依托科技信息的强大动力,以智能科学家为牵引,突破现有瓶颈,逐步推进下一代科研范式的变革,切实提高我国科技发展核心竞争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 HEY T,TANSLEY S,TOLLE K.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M].潘教峰,张晓林,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当人工智能“遇见”新材料——中科院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EB/OL].[2019-11-30].

[3] KING R D,WHELAN K E,JONES F M,et genomic hypothesis gener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by a robot scientist[J].Nature,2004,427(6971):247-252.

[4] KING R D, ROWLAND J,OLIVER S G,et al.The automation of science[J].Science,2009,324(5923):85-89.

[5] TSHITOYAN V,DAGDELEN J,WESTON L,et word embeddings capture latent knowledge from mate-rials science literature[J].Nature,2019,571::10.1038/s-019-1335-8.

[6] REGLI the human-machine symbiosis[EB/OL].[2019-11-30].

[7] 贾伟,刘润生.麦肯锡:影响未来的颠覆性技术[J].科学中国人,2013(9):19-22.

[8] [EB/OL].[2019-11-30].

[9] [EB/OL].[2019-11-30].

[10] the exploration of promi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cepts [EB/OL].[2019-11-30].

[11] scientific knowledge extraction[EB/OL].[2019-11-30]. /automating-scientific-knowledge-extraction.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网址: http://www.zgkjxx.cn/qikandaodu/2020/0713/378.html



上一篇:科技信息精准服务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图书出版编辑工作创新

中国科技信息投稿 | 中国科技信息编辑部| 中国科技信息版面费 | 中国科技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